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未來的輸入方式



現今許多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自然地我們每天和這些設備上的觸控螢幕打交道的時間也不短。隨著觸控螢幕技術的發展,在未來我們又有可能會用到哪些觸控方式呢?

手寫筆與空中手勢

賈伯斯曾經認為,螢幕尺寸小於iPad的設備都不會提供良好的觸控體驗,因為手指需要點擊的介面元素會太小。如果我們只用手指來控制螢幕的話,那麼賈伯斯的觀點大體上是正確的。通過SiriGoogle語音搜尋、三星S Pen和手勢導航,業界已經部分解決了大手指遇到小螢幕的問題。

我們已經可以使用S Pen點擊螢幕上微小的元素,也可以通過非觸控導航來滾動頁面、暫停視訊、選擇連結。很快,我們也將會用上縮放手勢,以及無需觸到螢幕的單點。

語音控制與打破語言的障礙

現有的語音控制服務基本都需要設備保持網路連接,比如SiriGoogle Now。而在未來,語音技術應該會朝著離線能力上發展。我們已經能夠在設備上進行搜索、執行應用並和其交互、使用語音輸入文字等。隨著行動處理器的發展,未來我們可能還會看到直接的機器翻譯進入用戶的日常使用當中。

在這個方向上,Microsoft Research的研究頗深。他們基於人腦活動模式開發出了名為Deep Neural Networks的技術。基本上,這個技術能夠快速把你的話轉換成別的語言,而且輸出時的聲音還是你自己的。雖然該技術的錯誤率還很高,但試想一下,也許有一天我們就再也不用學習外語了。

思維控制

沒錯,就是這個意思。用思維來控制自己的手機聽上去是不是很科幻?用思維來控制機器的案例相信大家已經見過了,不過使用者需要被連上複雜昂貴的裝備。不過在幾個月前,思維控制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美國布朗大學的Brain Gate項目中誕生了首個「無線、可植入、可充電的腦機介面」。

研究人員設法把所有電極都縮小到了藥丸大小,而將大腦皮層信號轉換成數位資料的裝備也只有一個沙丁魚罐頭那麼大。可植入的腦機介面被嚴密地包裝在一個鈦合金外殼當中,其中還包含一個提供電源的鋰離子電池,後者可使用普通的銅線圈來進行無線充電,和現在的無線充電手機沒什麼兩樣。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很快你可在路上光動動腦子就能打卡,思維控制技術與真正可商用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以上便是我們總結的替代輸入方式的組合,這些技術可以讓我們脫離只依靠觸控的對話模式。同樣的,這些技術不但會改變現有智慧設備的配置和設計需要,可能還會徹底改變個人通訊設備的總概念。這些技術將會如何發展,我們充滿了好奇。

編輯自:
 http://www.ds-360.com/news/2013/4/2013_1_10896.htm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是放下 “內容為王”的時候了?




“內容為王”,這是被傳統媒體人奉為聖經的四個字。最近這一兩年來,業界內外出現了很多對“內容為王”的爭論,這是傳統媒體記者所始料不及的!

要說“內容為王”錯了、過時了,相信很多人會與傳統媒體人一樣,在感情上難以接受!但是現實就是這樣殘酷!環顧當下,那些沒多少原創內容的新媒體,個個風光無限;而那些在認真做內容、採編的,反倒給新媒體給衝擊的東倒西歪,賺錢的沒幾個!

現實正在告訴我們,新媒體時代,“內容為王”不僅錯了,而且大錯特錯。反思傳統媒體今天的窘境,我們錯就錯在“內容為王”上!那些還在一天到晚喊著“內容為王”的媒體,再不明白這一切,會是死到臨頭了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死!

那麼,在新媒體時代“內容為王”為什麼就錯了呢?到底錯在哪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內容為王”,以及在傳統媒體時代“內容為王”對在哪里!

“內容為王”的提出者,是維亞康姆公司總裁雷石東。他是這樣闡述的:“傳媒企業的基石必須而且絕對必須是內容,內容就是一切!”雷石東一直強調:受眾接受一個媒體,不是因為這個媒體的技術,而是它所傳送的內容。任何節目如果不能做到以內容取勝就不會長久。

這位元雷老大,真不愧是做內容的祖師爺,幾句話就把內容的價值說的很明白。雷老大的邏輯非常清晰:只有做出更優質的內容,才有更多的受眾接受!受眾接受廣,媒體發行量大,也就意味著更大的影響力和市場佔有率,這才能賣出更多、更高價的廣告!這就是傳統媒體商業模式的核心:以內容吸引用戶,以用戶量來賣廣告,發行量或收視率的高低就是廣告價值的尺規。

可以看到,“內容為王”的實質,就是生產環節的品質控制。這在傳統媒體環境下,當然是沒有錯的,“內容為王”恰恰就是抓住了最上游的起點、最關鍵的賣點。但是,各位別忘了,現在已經是新媒體時代,媒體的生態環境、受眾的閱讀習慣、內容的生產機制、資訊的流通管道等等,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此時還堅持內容為王,那就真正是緣木求魚!

為了說明“內容為王”的錯誤有多深,我們不妨來問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優質的內容就有更多的受眾接受嗎?

在傳統媒體時代,這個邏輯是可行的,重要的原因有兩個:1、好內容的稀有性;2、讀者獲取內容的不便捷、高成本。所以,優質內容要遠比品質不那麼好的內容受眾接受度高,受眾也更願意花更多的時間、更多的金錢在好內容上。

在新媒體時代,這個邏輯存在的基礎已經發生變化了:這是一個資訊氾濫的年代,資訊爆炸帶來的資訊超載,讓優質內容的價值急劇降低。大量同質化內容的出現,使之前那些有著很強品質吸引力的內容,很容易就被替代。在新媒體時代,如果你的內容不能做到絕對的獨家、絕對的不可替代,那“內容為王”就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一句空話。

網際網路和移動新媒體的出現,讓內容獲取變得極其便捷、並且成本超低。不用再去訂報紙、不用去報攤,只要打開新聞網站、下載一個APP,動動手指,讀者的新聞獲取需求就可以得到滿足了。

這就是用戶閱讀習慣和傳播管道的變化,這個變化足以對“內容為王”的信條帶來致命一擊。在這個新變化下,管道與終端的價值在不斷提升,內容的價值則在下降。內容有價值,但無論如何是不能再稱王了,因為:再好的內容,不能被讀者看到,那都是白費;而擁有管道與終端優勢的內容,即使是不那麼好,但依然受眾巨大、傳播甚廣。

在這,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中國網易新聞用戶端,317公佈的資料顯示,其用戶總數已突破7200萬,日活躍用戶超2800萬。敢問,中國現在有哪家報紙的用戶群體有這麼龐大?對於這樣的一個新媒體,它的管道與終端價值有多大,各位可以自己思量去!你有好的內容傳播不出去,網易新聞用戶端沒什麼原創的內容,也有七千多萬的訂閱,你說你還在死硬地喊著“內容為王”有何價值?

第二:受眾需要的內容,是越優質越好嗎?

這個問題,看起來好像是對的,讀者當然希望看到更優質的內容了。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很明顯,看新聞不是買白菜,用不著貨比三家,讀者一定會是優先選擇最便捷、最容易獲取、最低成本的新聞閱讀。比如,讀者看了臉書140字的內容,掃一眼手機用戶端的新聞推播,獲取到了最基本的新聞訊息就足夠了!如果沒有特別需求,他用不著再去翻原文,把每個字都研究個清清楚楚。

這就是新媒體環境下,讀者需求的變化:快閱讀、輕閱讀、易閱讀!讀者需要的,只是50分,你需要做的就是把50分的內容給他就夠了,最多超越預期給到60分就行,你用不著費心費力的搞到120分。讀者說:人家需要的已經夠了嘛!你還非得說:我“內容為王”,給你的都是好東西!可問題是:你這好東西,誰看啊?

所以,媒體要轉型,就必須跟上讀者口味變化的節奏!首先是思路必須得變,不應該只顧自的搞什麼“內容為王”,而是要明白讀者的真實需求是什麼?讀者的內容獲取習慣是什麼?圍繞這兩點,把滿足他需求的內容讓他舒舒服服的接受到,這才是正途!

第三:好內容就能賣出好價錢嗎?

如果給予這個問題一個否定的回答,很多人肯定立刻要暴跳如雷了!很多人還會反駁我,好內容賣不出好價錢,那差內容就能賣出好價錢了?為了顧及一下這些人的幼小心靈,我還是說“不一定”吧!是的,好的內容,真就不一定能夠賣出好價錢。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認清這樣一個事實:媒體賣的是內容麼?其實不是,是品牌價值和影響力!廣告主願意投你,第一考量的並不是你的內容有多好,而是影響力有多大、名號有多響、影響的受眾有多廣!好內容,只是構建起一家媒體品牌價值和影響力的要點之一,而不是有了好內容就一定有影響力。

在新媒體時代,媒體傳播不再是承載內容的那一頁紙,而是全方位、多介質的傳播,是整合傳播,最後需要達到的是一個綜合性的傳播效果。好內容必須還得有優秀的傳播營運,否則內容價值就大打折扣,要打出影響力和知名度是很難的,更別談賣出好價錢了!
在未來,一家好的媒體,一定缺少不了超群的營運能力。你不一定需要有最優質、最頂尖的內容,因為你可以整合內容(這樣子成本要低很多),你更可以借助用戶生產內容(UGC的內容同樣具有巨大價值),但無論如何,你必須要有最優秀的傳播營運能力,這才是王道!總結一下,上面我無非是說了這麼幾點:

1、資訊爆炸、內容氾濫,用戶閱讀習慣已改變,管道與終端的價值在不斷提升,內容的價值已不能稱王。

2、讀者需求在變化,更傾向於快閱讀、輕閱讀、易閱讀!媒體需要跟上這個變化,提供滿足其需求的內容即可,而不是教條的堅持內容品質越高越好!

3、如今的傳播是立體式傳播,要有良好的營運能力才能打響影響力和知名度。靠內容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媒體必須要善於傳播、精於運作!

4、好吧,對“內容為王”的反思到此為止。既然“內容為王”已經過時了,那麼新媒體時代到底什麼才能為王?媒體人的思路應該往哪?我個人認為,替代“內容為王”的,應該是“用戶為王”!“內容為王”的最致命錯誤,就是對用戶的不尊重,對用戶需求的漠視!

編輯自: